2014/04/05

[拉帕努伊] (之二).進擊的摩艾


深遂的眼窩,緊閉的雙唇,稜角分明的輪廓,剛毅堅卓的表情。落盡前世繁華的摩艾,兀自佇立著等待風化。




精通西文與英文的導遊 (上圖右) 一早來 Vaianny 接我,她問我門票買了沒?今天行程之一的「摩艾工廠」是需要門票的,我搖了搖頭,她請司機驅車至小島西南端,接近聯結 Rano Kau 火山的道路附近,停車讓未在機場購票的遊客先至售票亭購票。





30000 匹索的門票要價不斐 (≒ NT. 1,700),但它是進入摩艾工廠 Rano Raraku 及西南角石頭村落 Orongo 的通行證,據說有效期是三天,不過我這張票面及入園戳章上都沒有標註日期,把票捐給有緣人應該是可行的;另有小道消息傳出,只要在驗票人員上班前進入即可…咳咳…不能再透露更多了,等下被無所不在的道德魔人大加撻伐...





車子開出約 5 公里處,忽然緩緩的停了下來,成隊的牛群像拒馬般的擋住了去路,直到車頭都快碰著了才慢條斯理的慢慢挪開身軀,除了牛群之外,島上還有為數眾多的馬群。Vaianny 的男主人也有養馬,其實有機會在島上騎馬應該會很有感覺,因為出了 Hanga Roa 小鎮後,放眼所及盡是原始的自然景緻。





抵達了一日行程的第一站:Akahanga 摩艾群,它的位置約在小島南邊主要的濱海路中段。兩旁的紀念品小販只會在有觀光團固定出沒的時段出現,之後馬上徹得一乾二淨。





歷史學家對玻里尼西亞人於何時移居拉帕努伊島仍有著極大的歧見,但能比較確定的是,在荷蘭人發現此島的約 100~200 年前,島上的人口數量達到了高峰。跟據拉帕努伊人的宗教信仰及祭祀活動,島上居民約於 13 世紀開始建造為數眾多的摩艾 (Moai) 石像。石像通常是置於 Ahu 上面,Ahu 是礫石堆成的平台,目前島上已知的 313 個 Ahu 當中有 125 個尚有摩艾立於其上,導遊補充說明,不只是石像本身,Ahu 對於島民來說也是神聖的,應避免踩踏其上。




摩艾石像是已逝祖先的具體形象,當地人稱為 aringa ora (a living face),絕大多數的石像都是背海而立,以守護者之姿面向島內,讓祖先的能量 (Mana) 能向內傳遞回村莊。也有一說是島民把石像當作地位的象徵與土地所有權的標誌,並把它當作工具召喚神明,確保土地肥沃。有其他遊客問說為啥摩艾不是面朝大海以抵禦外來敵人?我想是因為上一篇提到的地理位置的關係,小島基本上算是與世隔絕,周圍盡是浩瀚的大洋,18 世紀西方人入侵以前基本上是沒有外敵的。





雖然摒除了外敵入侵,但拉帕努伊島的文明發展並沒有就此一帆風順。島上人口漸漸增加之後,就開始分裂成數個氏族,並各自擁有劃分好的領土。為了運送建造好的摩艾至島內各地,需要使用棕櫚樹幹,在各氏族瘋狂的大量製造摩艾像同時,也快速耗盡了島上所有的樹木,最後連可以出海補魚的獨木舟也無法製作,造成食物來源的減少。不像其他玻里尼西亞的島群,因為彼此的距離較為接近,約在百哩之內,故發展出可以互通有無的貿易船隊,在帕努伊孤島,一旦失去某項資源便永久的失去它了。人口膨脹、食物減少,接下來就上演搶奪資源的氏族戰爭,逼得居民從原本地表上的住所紛紛遷至洞穴裡面居住。「仆街」的摩艾就是在戰爭中被對手氏族給推倒的,到了 19 世紀中期,島上所有的摩艾都已呈現仆街倒地的狀態了。




緊接著第二站來到了小島東南端,最上相的 Ahu Tongariki 摩艾群。立於 Ahu 上面的摩艾數量跟它所屬氏族的經濟能力有關,口袋比較淺的氏族只有一隻,而口袋較深的呢就有數隻不等。Ahu Tongariki 是島上規模最大的 Ahu,上面立有 15 枚大小不一的摩艾像,其中最高大的那一枚 (右五),重達 85 噸,約等於 78 輛小鴨 (Yaris) 的重量,(普通的摩艾身高約 4 米,體重約 14 噸),是島上有史以來豎立過重量最重的。摩艾的形象也是經過慢慢演化(?)的,最初製作得很小很簡單,到後期不知是否加入了各族的競爭意識,摩艾愈做愈大,表情的精緻度也提升不少。




摩艾頭上那類似紅色帽子的東西,也是後期才出現的,帕努伊人稱它為普卡奧 (Pukao)。它是以島上位於 Puna Pau 出產的紅色火山岩製作而成,配合大小不一的摩艾像而有形形色色的尺寸,最大可達 2.5 公尺高,據說代表頭上的髮髻造型,另有一說是代表酋長頭上的紅色羽毛裝飾。





我身旁有一枚「髮髻造型」的活教材,他頭上那坨就是摩艾頭上的「紅帽子」。看上了他攤位上的小摩艾石像,豈知隔天再去造訪時已經找不到他帥氣的蹤影。




Ahu Tongariki 不是原來就這麼上相,它一開始跟島上其他的地方一樣,只是一群仆街的摩艾群,在 1960 年時,還被智利地震所產生的海嘯往內陸沖了好幾公尺,1992 年,日本人與智利政府合作,花了 4 年的時間做重建的工作,才恢復其剛完工時原本氣勢磅礡、不可一世的模樣。




午前的最後一站來到了 Rano Raraku,島上大多數摩艾像的原料都是取材自這座採石場,故有「摩艾工廠」的名稱。




目前島上尚存的摩艾像中,約有半數位於此地,山坡及岩石上遍佈雕刻至各階段的石像。據了解以前的島民是用質地較堅硬的玄武岩石塊為切割及雕琢工具來製作石像的,他們先磨出長方形的石塊,再細刻出其他的細節,可想而知需要花費多大的心力才能完成。




           

持續膨脹的野心,促使島民投入製作更高更大的摩艾,左圖的石像如果有完工的話,將會改寫最大摩艾像的紀錄,不過這座採石場遭廢棄時,它仍然與山體黏在一塊。右圖的摩艾,它的鼻子實在是太挺了,導遊開玩笑說它有動過隆鼻手術。(哈)





           

左圖摩艾胸前的船形雕刻,是島民初次接觸西方人的證據,帕努伊人都是使用獨木舟,而雕刻上的船形則擁有懸掛風帆的船桅,明顯與當地不同。



圖片來源:擷取自網路影片

製作完成的摩艾,重達好幾十噸,在沒有起重工具年代下,要如何宅配這龐然大物,到全島指定的安裝地點?研究人員一直設法想找出答案,其中一個方式是用棕櫚木製成滾筒與槓桿,以便運送石像,上圖即為研究員設法重現當時的情境。




工作人員準備著我們的午餐,不過這表情怎麼看起來有點不悅?XD 在豔陽下爬上爬下的耗費了不少體力,是時候做些適度的休息與等待被餵食了。 (~再續~)





相關文章:

[智利] 拉帕努伊 (之一).南太平洋的孤島   2014.04.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