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30

[瓜地馬拉] 安地瓜.此地瓜非彼地瓜


建城於 1543 年的安地瓜 (Antigua) 全名是 Antigua Guatemala,Antigua 在西文的意思是「舊」,故安地瓜是「舊瓜地馬拉」。它曾是西班牙人占領期間的中美洲首府,18 世紀歷經了兩場地震的襲擊,幾乎使城內所有建築都受損,當局決定遷都至東邊 40 公里外的「新瓜地馬拉」,即是現在的瓜地馬拉城。


2014/04/28

[薩爾瓦多] 聖塔安娜.我的薩爾瓦多家人


在聖塔安娜 (Santa Ana),因緣際會的被當成家人一樣對待,還參加了「家庭出遊」XD。右邊的藍衣帥哥是 Rene,左邊是媽媽 Martha 與女兒 Linda。


2014/04/25

[薩爾瓦多] 聖薩爾瓦多.處處是天使


在我的認知裡,國民美食 Pupusa 跟薩爾瓦多是同義詞,它是玉米餅的一種,通常包有起司或鹹紅豆餡,分佈於全國各大街小巷,到了薩國一定會接觸到的食物。相傳它是幾個世紀以前,由當地的原住民 Pipil 族發明並且流傳下來的,原本並不普及,直到 1960 年代後,才漸漸風靡全國,甚至輸出至鄰國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等,後來在貝里斯的小鎮也有發現它的蹤跡。


2014/04/20

[秘魯] 利馬.貧富參差錯落的首都



在中南美晃蕩很容易遇上各類的遊行,雖然語言不通不曉得他們在慶祝些什麼,不過染上節慶的氣氛總會讓心情很愉快。這天,在住處的樓下就這樣迎來了一大票的遊行隊伍,表演者踩著特殊的舞步,讓身上的大篷裙順勢旋轉、翩然
擺動著。


2014/04/17

[秘魯] 馬丘比丘.失落的高級會所


難掩發自內心真正的欣慰喜悅,微微顫抖著輕按快門,記錄下這振奮人心的一刻;只差那麼一點,就可能與這行星級的奇景失之交臂,直至現在仍依稀記得當時背脊的涼意。秘魯的大山深處,豈是居住在地球另一端的我容易來到的地方?


2014/04/15

[秘魯] 庫斯科.閒晃於印加古都


這天,在隱身巷弄中的小旅館床上悠悠醒來,窗外陽光隔著簾子透進角落,感謝老天賞了個大晴天,稍作梳洗後便爬上頂樓想一探城市究竟,昨晚打車抵達庫斯科 (Cusco) 中心時已入夜,除了瞥見川流不息的車陣與熙來攘往的遊客外,對城市的印象尚屬空白,推開門板,躍入眼簾的景色令我小小驚喜了一會。


2014/04/14

[秘魯] 往返普諾與庫斯科的豪華巴士


搭上這輛中南美旅途裡最豪華的橘黃色巴士,我準備從普諾移動到庫斯科,接近 400 公里的路上,將會有 5 個停靠點,依序是 Pucara、Abra La Raya、Sicuani、Raqchi、Andahuaylillas,早上七點十五分出發,預計傍晚就能抵達庫斯科。車上除了有通英文的導遊之外,還有一位隨車的女服務員,不過基本上她只負責端兩次汽水給乘客而已啦… 算是很涼的爽缺。整台車上幾乎都是中老年的西方遊客,秘魯人本身不會花 40 美金來坐這種觀光巴士。


2014/04/13

[秘魯] 的的喀喀湖 (之二).塔基列族的織男


準備從 Uros 離開時,豆大的雨點開始斜射下來,彷彿催促我們再次往前航行。塔基列 (Tarquile) 島距離普諾較遠,約 45 公里,從 Uros 算起,要再航行 2 個小時才能抵達。繞出長得茂盛的蘆葦區後,原本還算平靜的湖面,開始變的顛簸不定,加上艙內一股揮之不去的柴油味,令人覺得不太舒服,只得調整姿勢,閤眼假寐,讓身體進入省電模式。


[秘魯] 的的喀喀湖 (之一).漂泊的烏諾斯族


一大清早,廂型車來回穿梭於普諾的小巷中,把遊客一枚一枚地從各家旅館蒐集完畢後,便直搗碼頭旁,準備快樂的出航去 ~ ♫。但是今早天氣跟前一天的晴空有著天壤之別,巨大的烏雲鍋蓋似的籠罩著天際線,隨時都會飆起傾盆大雨的感覺。上圖是前一日攝於湖畔的照片,說明的的喀喀湖的海拔為 3,809 公尺,面積為 8,560 平方公里,約 31.5 個天龍國大,一半屬秘魯,另一半則歸玻利維亞。湖中分佈數座島嶼,大多有少數族裔居住,我們今日是隨導遊前去拜訪烏諾斯 (Uros) 與塔基列 (Taquile) 島,不喜歡跟團也可以自行前往,看板右邊有標示費用。


2014/04/12

[秘魯] 普諾.高山症悄悄纏身


普諾 (Puno) 是位於秘魯東南方的一座高原城市,海拔約 3,800 公尺,座落於鼎鼎大名的高山湖泊的的喀喀 (Lake Titicaca) 湖畔,建城於西元 1668 年,目前人口約 15 萬。雖然該城的緯度仍屬熱帶,但因高海拔的緣故,紫外線強烈,年均溫約 15 度,冬夜經常低於零度以下,所以不負責任的推論,傳統民族風的服飾,小圓帽是用來阻檔紫外線,厚重的衣服與披肩則是抵禦低溫的。


2014/04/09

[秘魯] 阿雷基帕.出差日本的冰山美少女


雖然跟原本預期的方式不一樣,但最後還是順利抵達了阿雷基帕 (Arequipa)。


從拉帕努伊飛回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後,新聞依然充斥著北部伊基克地震的訊息,連必經之路的邊界城市阿里卡 (Arica) 也徹離了兩萬多人,電力與通訊因海嘯的襲擊而中斷。地震也使伊基克出現了大赦天下的意外,報導說震後約有 300 名女囚犯越獄出逃,為了後續行程的順遂,避免與女囚犯狹路相逢 (?),我放棄了 3,000 多公里的北上陸路、與旅遊清單裡的 Atacama,直接搭機至秘魯首都利馬,再乘坐16 小時的長途巴士南下前往阿雷基帕。

2014/04/06

[拉帕努伊] (之三).火口湖與鳥人儀式


看似熱帶小島風情的景色,位於拉帕努伊北邊的沙灘 Anakena。由於小島的位置距離赤道較遠,在南迴歸線以南,故這裡冬天 (6~8月) 會出現 20℃ 以下的溫度並伴隨著較豐沛的雨量。畫面中應景的棕櫚樹,是遠從西邊 4,000 公里之外的大溪地移植過來的,原生的樹早已被島上居民給砍伐殆盡。


2014/04/05

[拉帕努伊] (之二).進擊的摩艾


深遂的眼窩,緊閉的雙唇,稜角分明的輪廓,剛毅堅卓的表情。落盡前世繁華的摩艾,兀自佇立著等待風化。


2014/04/04

[拉帕努伊] (之一).南太平洋的孤島


10 年前的第一次出國旅行我飛到了倫敦,於某個陰雨天參觀了大英博物館,族繁不及備載的展示物中,有三樣東西讓我時至今日仍記憶猶新,第一個是千萬別倒著唸的「埃及木乃伊」, 後來於 2007 及 2011 年分別有來台展出過;第二個是特洛伊特展,這個展算是非常的結合時事,因為當時由布萊德彼特主演的《特洛伊:木馬屠城記》電影才剛上映不久;最後一個呢自然就是摩艾像啦,當時一副傻呼呼模樣跟摩艾像合照的我,絕對作夢也沒想到,未來有一天竟千里迢迢的上京面聖,來到如假包換的摩艾原產地尋根。


2014/04/02

[智利] 聖地牙哥.台灣來的珍奶與雞排?


即將降落首都聖地牙哥 (Santiago de Chile) 前,可以觀察到被光禿禿的山脊大量占據的地表,建築物及農地順著山谷朝海邊的方向漫延而去。由於 LAN 航空取消了利馬 (LIM) 飛復活島 (IPC) 的航線,所以要前往復活島只能從聖地牙哥出發。因為預算的關係,美洲之旅南美的部分只排了智利與秘魯,雖然對阿根廷及巴西一直念茲在茲,不過光是兩國的簽證費用就將近台幣一萬元,還是先把目標放在此行的重點摩艾石像與馬丘比丘吧,至少南美 ABC 三強國有過過 C 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