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8

[越南] 巴地頭頓.Binon 可可園自製巧克力


幾個月前在社交軟體的廣告上注意到這座位在巴地頭頓省境內的可可園,對於他們提供的參觀可可園區及自製巧克力體驗覺的頗有興趣,在致電確認 3/8 婦女節正常營業並預約抵達時間後,當天早上 08:00 我們便朝頭頓方向騎行。業主有提供從胡志明市至可可園的來回接送服務,因我們的位置大約正好在半路上,自行前往才不致折返跑,順便熟悉一下路況,拓展舒適圈 (?)


若從同奈自行前往,過隆慶 (Long Khánh) 後,需注意這個岔路,需從 QL1A 右轉接到 QL56,左轉順著 QL1A 的話就一路到藩切了。接到 QL56 往南約半小時抵達省界,原本期待跟界牌或界碑合個影,奈何跟本不存在。



跨省後約十來分鐘即可抵達目的地,途中會經過成片的橡膠種植園,外觀整齊劃一。寧靜的鄉間小路,洗去城市的嘈雜與喧囂,我們不約而同的感受到氣氛的轉變。



進園區後停好車,在外圍便可以見到可可樹的本尊,由於是第一次零距離接觸,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後來再查資料過程中,發現來自維基百科的敘述:「約在3000年前,馬雅人就開始培植可可樹,並將可可豆烘乾碾碎,加水和辣椒,混合成一種苦味的飲料…該飲料後來流傳到南美洲的墨西哥和阿茲特克帝國…。」看到這裡猛然回憶起當時在追尋馬雅文化的旅行時,竟然遺露了可可豆這個與神明一樣重要的元素,當時的注意力應已全部集中在探索金字塔了。



照著園區的路標,往標示可可園區的方向前進,但覺得有些疑惑,應該不可能是自行參觀。尋問了工作人員後,原來是需要先購票。



走進販售處取了文宣來看,了解到這個由日本企業家 Endo Ayako 女士擁有的可可園,提供以下的觀光服務:果園參觀、巧克力作坊、可可樹種植、適合團體的露營與 Team Building 活動。其中巧克力作坊有兩種,一種是從可可豆到巧克力棒的體驗,另一種比較簡單,是把融化的巧克力倒入模具,然後發揮創意裝飾,兩者所耗費的時間不同,收費也不一樣。在被工作人員告知需等待另一組客人的同時,我們點了不同口味的飲品試喝,味道濃郁、口感醇厚。



在等待的同時,觀察起週圍環境,除了一般咖啡廳裡的客座席,另有工作坊使用的長桌、可可園商品陳設櫃、可可豆小知識與巧克力製程海報,店員也走過來協助講解,說明該園區的可可粉榮獲 2024 年ICA世界巧克力大獎的銀獎。



趁此機會吸收一些小知識,如可可豆生長於南北緯 20 度以內的熱帶區域,現今主要產地有中南美、西非、與東南亞。主要的品種有3種,第1種是產量少、分布於南美洲的 Criollo;第2種是占市場大宗、分布於西非與東南亞的 Forastero;第3種是前兩者混種、集合口味與產量的 Trintario,海報上在此品種的下方括號標示了越南。依省份地圖對照,南越多達15個省份境內都有種植,北從富安省、南至朔莊省都有,分布還滿廣的。



另一組客人抵達,是一對年輕的日本情侶,加上現場加入的越籍母女,共6個學員開始了今天簡單版的自製巧克力課程。首先教學員端上了三個大容器,裡面裝的是融化的黑巧克力、白巧克力、與草苺口味巧克力。接著他開始解釋著回火 (Tempering) 這個概念,由於我們都是零基礎,即使聽了兩次還是覺得一頭霧水,後來請他直接以越文解說後,得知原來可可油在冷卻擬固的過程中,會形成各種的結晶 (Crystal) 結構,而為了得到美味的結晶,需透過溫度控制與攪拌,來獲得優質的結晶。

根據貼在牆上的說明,以黑巧克力為例,需要以吹風機升溫至50~55度,然後放至冰水盤中降溫至28~29度,最後再升溫回30~31度,其間需不停攪伴,不同口味有不同的溫度需求。教學員對溫度比較堅持,因為是關鍵,只見他不時以測溫儀監控學員手中巧克力的溫度。越籍母女提議跟日本人交換巧克力口味,媽媽說她女兒喜歡草苺的顏色。



完成上述的升降溫與攪伴後,教學員說接下來將巧克力分裝成6個小袋,這樣3組學員都各有2小袋不同口味的巧克力可以使用。分裝的工序由我來執行,Lý 幫忙小妹妹完成上一個程序。



這是上完巧克力結晶學入門的產物。如可以提出建議的話,小弟想建議業主可以用同樣的可愛風格設計一張介紹回火工序的海報,會始學員更容易理解,我看同組學員的表情應該都 get 不到意思。



下個步驟就是將裝有巧克力的小袋上剪出小口,並倒入貼著自己名字標籤的模具上,模具上有8個孔位,可依自己喜好決定各口味的數量。



將基底倒入並輕微震動模具使其平整後,接下來就到了裝飾的環節,教學員說可以參考牆上照片,看以前的學員如何設計。看了之後沒什沒特別的想法,就簡單粗暴的寫上了今年的年份2025。(掩面)



另一邊,只見 
Lý 小心翼翼的點綴上文字與圖案,並利用牙籤勾勒出想要的形狀,果然是比較有藝術氣息的人XD。



不過,最後在拿起完成品拍照時,因模具傾斜,巧克力又還沒定型,造成上排整個快溢出來,還好工作人員有幫忙救回來。冷卻定型後的成品,是可以帶走的。



導覽員 Hiền 
在我們等待成品定型的空檔,帶領我們前往可可園,入園前先介紹園區的配置圖。這裡開始於2019年,她介紹道,我們使用有機肥料種植了約1000顆可可樹。園區含蓋苗圃區,主要哉陪 Trinitario 品種。發酵區是讓收獲後可可豆去除苦味與豆味、增加香醇的重要步驟,接著可可豆會移至日曬區在太陽下放置約7~10天,然後送進控制溫濕度的倉庫,靜置一個月後才會進入下一道製程。



可可樹在種植5~10年後,才會開始生產可可豆。白色的花直接生於樹幹上,
Lý 說榴槤花也是同樣的生長方式。花朵在授粉後,長出可愛的小豆莢,約4個月後生長至15~30公分可收獲,一年可以收獲兩次,資料顯示一顆樹每年約可生產1~2公斤可可豆。



導覽員各摘了一個果實給各組,示意我們可以打開試吃其中的果肉,「味道如何?」她問,我們與日本組不約而同的回答:「Măng cụt (山竹)」,這裡指的是體感 (口感?) 類似,真正的山竹甜美度還是大勝。



苗圃區有好幾排可愛的小樹苗,若選擇植樹的活動,會提供一塊小匾額,紀錄種植人與日期等資訊,也許5年後可以再訪看看開始量產可可豆了沒?



踏入日曬區的一刻,一股酸味撲鼻而來,解說員說發酵後的可可豆經陽光
曝曬,適時翻動,將水份降低到7%,隨著日曬天數增加,氣味會逐漸溫和。



由於沒有報名從可可豆開始製作巧克力的課程,後續的流程解說員較快速的帶過,在倉庫靜置後還會經過分類、烘焙、脫殼、精磨、精煉、回火、注模、冷卻等工序,平時習以為常的巧克力成品,原來每個步驟都需要有耐心的控制細節。



Lý 看上了一顆橘紅色的豆莢,說想帶回去做紀念,
解說員於是遞給她一把專用剪。



回到
販售處後,工作人員遞上了可可茶,沒多久便把我們剛才製作的成品送至手上,還很貼心的將成品放入隔溫包裝,確保自製巧克力不會在回程的路上融化。



臨別前跟今天的導覽員 
Hiền 合影。她問 Lý 說,我是她男朋友嗎?Lý 回說我們已結婚快5年囉。



造訪可可園一個半月後,我們來到 Binon 在胡志明市第1郡的小巧門市,位於西貢動植物園附近。除了販售各式巧克力相關的伴手禮外,也適合點一杯飲品避暑小憩一下。



Binon 第1郡門市地址:
12H Đ. Nguyễn Thị Minh Khai, Đa Kao, Quận 1, Hồ Chí Minh

Binon Cacao Park 地址:
Ấp Bàu Sen, Châu Đức District, Ba Ria - Vung Ta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