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即將降落前,第一幕映入眼簾的是這一座連接檳島與威省的檳城二橋,總長 24 公里使它成為東南亞第二跨海大橋 (第一在汶萊)。隨著同機乘客前往入境海關,排入長長的人龍中,花了四十分鐘才通關,隨後買了張為期一週的無限上網卡,便準備搭乘 Grab 至下塌處。
從住宿出門左轉 400 公尺,即是汕頭街夜市,接待人員說這裡的店大約只有半條街,嚴格來說算不上夜市,建議我們可考慮走至 Bishop 街找晚餐吃,不過首晚我們還是決定先把距離五分鐘的汕頭街夜市先熟悉熟悉。在沙嗲、蠔煎、炒粿條、肉骨茶、鴨粥粿汁等眾多選項中,挑選了這家需要小小排隊的炒粿條,老闆用盡全身力氣的動感翻炒畫面頗具觀賞性(?)。這裡的店家都可接受外帶食物,於是端著兩盤小小的成品,前往旁邊的糖水鋪就坐。
炒粿條老實說不符合期待,份量、用料、過油等項目均不達標,於是續點了檳城煎蕊 (Chendol) 與黑糥米,以告慰期待落空的心靈。猶記得第一次在馬六甲看到煎蕊的顏色時,內心有點抗拒而沒有嘗試,但它的口感很類似米苔目,是用斑葉蘭的植物把粉條染成綠色,讓外觀看起來像是科技與狠活。
翌日一早按圖索驥,循線來到有名的福建蝦麵店家,品嚐這道用蝦殼熬煮的紅色湯底,搭配黃麵條、蝦仁、內片、雞蛋等配料的華人料理,喝第一口湯頭時瞬間聯想起今年初在台北五之神製作所吃過的蝦拉麵,共同點都是那濃郁的蝦味。除了麵食,點了一杯白咖啡與一杯從未見過的豆蔻汁嚐個鮮,吸一口入喉覺得酸酸甜甜,這在大航海時代不知道能不能算是土豪飲料?
原本想趁天晴衝上升旗山 (Penang Hill),但意外的是遇到了學生開始休假,上午十點多抵達纜車售票處時,被滿坑滿谷的等待人群給驚呆了,售票員佛心的告知,就算現在買票還要等三小時才能上山,於是開了地圖,轉戰附近的極樂寺 (Kek Lok Si)。因為同質性的因素,一般出國在外不喜歡逛佛寺,不過這座號稱東南亞最大規模的華人佛寺,它的標誌性建築萬佛寶塔與觀音閣,還是值得一瞥。沿著狹窄的階梯,登上竣工於 1927 年、融合緬、泰、中風格的萬佛寶塔,可以俯瞰喬治市市區。
從搭頂下來時,順手拍下各層牆上型態不一的佛像,一位洋爸抱著小孩氣喘吁吁的問我,還要往上幾層?我說再三層就到了,上面風景不錯。重返一樓,牆上有歷任方丈簡介,得知第一任方丈妙蓮法師曾經募款幫助清政府償還庚子賠款、第五任達能為台灣新竹人,於 1989~1997 年當了八年的方丈。
午後來到葛尼百利宮 (Gurney Paragon) 商場逛街,原本想買一件看上眼的 batik 穿,但想想才剛抵大馬,想多比較再做選擇。晃完百利宮,Lý 說想看海,穿過小巷往海邊走去,發現蓋了一排看不到盡頭的圍籬,後來從某司機口中得知這一區域正在填海造地,未來預計興建公園、商場、與住宅。順勢走進鄰近的 Gurney Plaza,找了間看順眼的咖啡店歇著。
第三天的計劃是在喬治市裡迷走。與十年前一遊的馬六甲市一樣,檳城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馬來西亞華人最密集之處。根據當地星洲網的資料,2022年人口估算約173萬人,華裔占44.5%、土著占45.3%、印裔占9.6%。這裡有數千幢珍貴的歷史建築,除了民宅外,部分古厝經過活化再利用改造成餐廳、旅館、藝廊、咖啡店,保留傳統元素並與當代設計融合。與一位曾在當地台資塑料廠工作過的大哥閒聊,他說以前不知道觀光客來檳城看的是什麼,後來從許多遊客的口中得知,原來大家都是來此地觀賞保存良好的並排店屋與民宅。我表示在路上有見到有屋主以馬來西亞第二家園標語當售屋廣告,他回說之前他有稍微研究了一下規定,但簽證政策會隨著上台的政黨而變來變去。
不一會兒來到也有百年歷史的姓周橋,附近還有其他姓氏橋,如姓林橋、姓陳橋等。所謂姓氏橋,其實是以姓氏區分群聚的海上高腳木屋村,姓周橋是其中規模最大的,目前還有70幾戶住家,居民 (橋民?) 每年農曆初八的宗教活動,都會吸引超過萬人參與。
在平日的開放時間早上九點剛過就來到此地,只有少部分的商家營業,遊客此時尚未大量湧入,原本想轉進小巷觀察一下純住家的樣貌,不料在轉角處撞見了正要走出的居民,把人家嚇了一跳。沿主要通道走到底、感天宮前方的小空地,可以在此眺望海景,海天一色,一望無際。
回頭沿著有名的亞美尼亞街(打銅仔街),來到古色古香的名香泰餅家,結果兩個人看到壁畫興奮的拍完照之後,竟然忘記進去買餅…
再往前行 150 公尺,來到喬治市的文化地標《姊弟共騎》,這幅作品是於 2012 年由立陶宛藝術家 Ernest Zacharevic,以壁畫搭配實境道具所創作出的街頭藝術,畫中人物確有其人,是藝術家用相機補捉到該姊弟倆與大人腳踏車互動的瞬間,再基於照片製作壁畫。早期的版本游客可以坐在腳踏車道具的後座與作品本身互動,猜想游客群的體重對座椅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我們到訪時後座已不見蹤影。成畫至今已 11 年的此時,白天仍需排隊才能有幸合影,為了躲避炙熱的南洋豔陽,我們選擇入夜後再訪。
Ernest 的創作登上國際媒體而意外爆紅,變成打卡聖地,在某次專訪時題到,他看著喬治市變成一個越來越依賴旅遊業的城市,每一間店鋪都變成紀念品店,亦或是國外財團入駐,開了一家又一家的奶茶店與 3D 博物館,這些收益無法回歸到當地居民,對古蹟與文物保護沒有幫助,觀光人潮也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許多影響。他曾在 IG 上表示想要塗掉這些壁畫讓這街區擺脫盛名之累。
這條街兩旁的紀念品店,產品多樣,個人是很喜歡帶有檳城老屋圖案的瓷磚。但印象最深的是上圖,不知是老板還是遊客把磁鐵這樣子排放… 提醒一下在公共場合〇〇的話在馬來西亞可能會被罰款喔。
在尋覓藍屋位置的過程中,來到了甲必丹吉靈清真寺 (Masjid Kapitan Keling),後來看了評論才知道可以入內參觀,並有工作人員的講解。這座寺院是檳城最著名的清真寺,由印度穆斯林社區的領導者建於 19 世紀,經歷了幾次的翻修而呈現目前的外觀。
頂著列日來到藍屋,它原是中國商人、大馬僑民張弼士的宅邸,因其靛藍色的外牆使其成為地標建築。藍屋於 1904 年建成,算一算至今有 120 的歷史。根據展出的資料解說:原屋主張弼士是出生於廣東大埔的客家人,被稱為清朝最後一位官員和資本家,被紐時稱為東方洛克菲勒,也曾是極樂寺的主要捐助人之一。
藍屋是馬來西亞現存最大的中國園林式住宅。擁有 38 個房間,修復後除了部分開放購票參觀外,它同時也是評價頗高的 4 星級旅館,下次再訪時可列入口袋住宿清單,應是種不同凡響的體驗吧。資料解說指出,在原屋主最後一個兒子逝世後,大宅於 1990 年出售,當時已遭受嚴重損壞,甚至出現了擅自入住的黑戶,現任屋主為避免古蹟被拆遷,買下宅邸後花費六年多的時間以最佳規格俢復成現在的樣子,讓世人得以一窺古代豪宅富麗堂皇的面貌。
雖然當時有英文導覽團,但參與的遊客實在太多,每經過一個解說點都把周圍擠得水洩不通,建議可以降低每團人數,這樣才能提升整體體驗。
藍屋曾出現在 2018 年的好萊屋電影:《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 裡,劇中楊紫瓊和吳恬敏在這場景以打麻將教對方怎麼做人,最後吳恬敏丟掉自摸牌成全對方胡牌,代表放棄到手的勝利,選擇退讓以成全所愛之人及其家人,欸不是… 怎覺得有點跑題了。另外一部於 1993 年、得過奧斯卡獎的 《印度支那》(Indochine),是讓此豪宅一舉成名的電影。
轉移地點途中,一個特殊的車牌 XXVII ASEAN 吸引了我的注意,查了一下,這是在 2015 年發行的車牌,紀念當年在吉隆坡舉行的第 27 屆東協高峰會。
從銀行林立的海灘街轉進漆木街 (Bishop St.) 後,造訪這棟醒目的綠色建築,也是旅程前半段最後一個景點:娘惹博物館。先說一個自己的心得,藍屋綠屋儘量別安排在同一天到訪,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這座宅邸是礦業大亨鄭景貴的住宅和辦公室,比藍屋早個幾年落成,裝潢、建材、家具來自世界各地,藏有上千件古董與收藏。
這裡有提供中英文導覽與付費體驗穿娘惹服裝 (可峇雅) 的服務,走了一圈發現以前大戶人家的財力真的是令人瞠目結舌,每一處細節都有講究,比起藍屋真的是有過之無不及。慶幸總有關鍵的人物適時出現,整救原本已逐漸走入殘破衰敗的古蹟,重現她們的輝煌。
返回旅館休息的途中,來到一處靜宓的小巷,我們各自拿起相機來記錄小巷的全貌。
當時可能是被植物遮擋住沒發現,回去查地圖發現原來該處有一幅印度老婦的壁畫,是一位俄羅斯畫家繪於 2015 年。
回到旅館休息順便整理照片時,忽然注意到有奇怪的聲響漸漸變大,查看才發現原來是雨滴落在木質百葉窗與玻璃上的聲音,等雨勢停歇後,外出覓食,在姓周橋對面找到一家肉骨茶,湯頭濃郁、藥膳味足,一入口暖心又暖胃,為接下來的行程儲備好能量。
[馬來西亞] 大馬首站.新山我來了 leh! 2013.08.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